“我们每台发酵处理器每次发酵可产有机肥80吨,一年可产有机肥480吨,可创造96000元的利润。”在九江市柴桑区九江礼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,总经理陈禄柳正在演示动物粪便堆肥发酵处理器的操作方式。
近年来,九江市柴桑区认真贯彻中央有关“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”的决策部署,坚持以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导向,通过推广新技术、新模式,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,推动当地“污染源”向资源利用转化,形成了果(菜、茶)—沼—畜禽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,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“数字农业农村建设”绿色低碳发展之路,实现了有机肥增量、化肥减施、品质提升、土壤培肥等目标,促进当地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率有效提升,实现产业升级增效,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“柴桑区实施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技术,每年可产生有机肥8万吨,其中80%回用到当地种植业,约可减少化肥施用量约1万吨。有机肥除了可以部分替代化肥,减少化肥施用外,还因其所含有效成分丰富,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。如柴桑区涌泉乡特色农产品葡萄,通过多年的有机肥培养,对比施用化肥,葡萄产量提升约20%,葡萄口感尤其是甜度得到明显提升。”九江柴桑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邬乃霞介绍说。
为进一步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,柴桑区先行先试,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数字技术融合,利用专业发酵剂和智能发酵设备,就地建立畜禽粪污智能发酵堆,将畜禽粪污制成有机肥。以畜禽养殖废弃物(畜禽粪便)为主要原料,农作物秸秆为辅料,通过添加特定发酵菌剂并充分拌匀,采用高分子纳米膜覆盖堆垛发酵,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设备自动通风供氧,借助传感器感知温度变化,最终将动物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制成有机肥。基于这一原理,柴桑区对动物粪便堆肥发酵处理器进行了改良创新,利用数字物联技术,通过斯普云大数据平台,随时掌握物料发酵时间,内层、中层和外层温度变化,并根据温度变化情况,调节通风供氧速率,从而达到高效智能处理农业废弃物的目的。
“我们区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模式采用5G数字技术,在有机肥发酵、深加工和运营管理各方面得到全面应用,发酵时间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现在的25-30天,而产品深加工的效率提升了30%以上,总生产成本降低了20%以上。实现了‘畜禽粪污+农作物秸秆-有机肥-农作物’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,相关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,相关产品好评率提升至98%,产品销量大幅提升。”九江柴桑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刘光勇说。
数字技术在秸秆处理和养殖粪污处理应用中的突破,为区域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式。柴桑区将其推广应用于辖区畜禽养殖和种植大户,引领企业和地方种养大户在生产中践行生态农业,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,且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,该模式荣获了“2022年江西省数字乡村优秀创新案例”。
据了解,柴桑区已推广该设备220台,年生产有机肥6.6万吨,直接或间接有机肥还田达20万吨,在将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同时,既改善了土壤结构、提高农产品品种,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,一举解决了“养殖场造肥”和“种植户用肥”的两大难题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。
下一步,柴桑区将持续推进农业生态循环新模式,让“数字农业”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新经济“增长极”,助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驶入快车道。